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,直到真正开始行动。我们总会陷入这样的循环:信誓旦旦立下flag,坚持几天后放弃,自我怀疑后再次立flag。为什么养成好习惯这么难?今天凌创派带大家读的《微习惯》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:不是我们意志力太薄弱,而是目标设定得太宏伟。
作者斯蒂芬·盖斯是个典型的"懒癌晚期患者"。和很多人一样,他想健身、想写作,也像很多人一样,总在开始行动这个环节就败下阵来。改变发生在某个普通的日子,当他意识到"30分钟锻炼"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障碍时,一切都发生了变化。他把目标缩减到小得可笑的程度: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。就是这个小得几乎不需要意志力的改变,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微妙转向。
微习惯之所以有效,因为它完美解决了行为改变的三个关键障碍:
1,启动成本低到可笑:1个俯卧撑、写50字、读2页书...这些目标小到大脑甚至懒得拒绝,完成它们几乎不用"咬牙坚持"。
2,心理负担几乎为零:因为目标是下限而非上限,完成基本量就是成功,超额完成则是意外之喜。
3,正向反馈即时可得:每完成一次微习惯,都在强化"我能做到"的自我认知,这种微小但持续的正向回馈是坚持的关键。
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神经科学发现:大脑对于行为的抵抗往往发生在启动阶段。就像冬天起床最难的时刻是从被窝里出来的那一瞬间。微习惯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用极低的要求"骗过"大脑的抵抗机制,等行为已经开始了,继续下去反而变得自然而然。
现代人常见的"自律困境"其实是个伪命题。真正的自律不是靠咬牙坚持,而是靠巧妙的系统设计。作者在书中建议,建立微习惯时要特别注意三点:
1,将微习惯嵌入日常生活流程,比如"起床后立刻做1个俯卧撑",把新习惯与已有习惯捆绑;
2,为自己设计即时奖励,哪怕只是简单的自我肯定;
3,目标设置要以"最糟糕状态"为标准,而不是平均水平。
最发人深省的是书中关于"身份认同"的讨论:我们总以为是通过坚持做一件事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,实际上这个过程应该反过来,先通过微小的成功积累新的自我认知,行为改变才会水到渠成。每天写50字也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作家,但它能慢慢改写你"我不是写作材料"的自我定义。